第249章《答记者问》a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字数:2816更新时间:25/04/26 19:11:23
    苏教授目光炯炯,满怀信心地侃侃而谈:“中微子的作用可不容小觑。它不仅可以改进我们现有的通讯状态,让信息传递更加高效、稳定;还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拓宽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更令人期待的是,它或许能助力人类实现超光速的梦想,甚至为我们发现外星文明提供关键线索。”

    “听说冰封实验站跟新能源有关,你们怎么把它变成新能源呢?”一位资深记者敏锐地抓住关键问题,犀利发问。

    “中微子的直接使用项目之一就是扫描星球。”苏春阳有条不紊地回答,“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扫描地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矿藏能源,为人类的能源需求开辟新的途径。”

    这时,又有记者迅速抛出疑问:“这是不是说,现在把中微子实验站建在青藏高原上就已经发现,或者怀疑有新的能源目标了呢?”

    苏教授微微颔首,思考片刻后说道:“这么说吧。根据我们初步的探测和判定,在青藏高原上很可能存在着与月球上相同的稀有矿产……”

    此话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会场上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议论声。究竟是什么矿产呢?大家都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不少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一条震撼世界的重磅新闻。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林一洲站起身来,接过话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能够使用的最好矿藏资源,并不在我们地球上,而是从月亮上开掘回来的kc20特殊矿物质。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高效能源,在众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着,林院长向丁伯年教授投去一个默契的眼神,示意他继续补充。

    丁教授心领神会,稳步走上前,操作屏幕展示出一幅壮观的冰川画卷,缓缓说道:“这是一件令人振奋又忧心的事情。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断退化、缩小,甚至频繁出现崩塌、滑落等现象,还时常伴随着地震……”

    随之,他又切换画面,展示出kc20的结构示意图,郑重宣布,“这些变化使得很多远古地层显露出来,再加上外来引力的作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质岩层的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了高磁能变化现象。这种名为kc20的特殊矿物,目前只有月亮上才有。但现在,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推测,它有可能会出现在我们青藏高原上……”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这种矿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技术领域和一些重要的设备中,因其储量稀少,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丁伯年神色诚恳,实事求是地说:“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获得任何实证。但凭借一些特殊的观察和探测手段,几乎可以确定,这一地区存在着与kc20相类似的特殊矿物质……”

    沈星云静静地听着,脑海中不禁联想起上次会议得出的结论: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引发了冰川消融,又因之后产生的强力地震与地磁波,使原本深藏于地下的大量物质裸露出来,在某种特殊关系的影响下,被激活、释放,形成超时空能量和镜像空间。

    这时,有记者站起身来,满脸疑惑地提问:“既然是逻辑推断,具体是如何得出这种存在的可能性呢?”

    沈星云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条理清晰地解释道:“这个数据是我们根据上次小行星撞击月球的前后测试出来的。”说着,他在屏幕上投上了一张小行星阿迪斯的照片,“因为在小行星阿迪斯撞击月球前,月亮上曾有过超能量释放,撞击后,更是引发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磁场变化。而这次小沈星群的出现,同样也伴着地球上喜马拉雅地区的磁能变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推断出了这种可能性。”

    他的话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记者们手中的录音笔、摄像机早已打开,记录着每一个关键信息。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眼神格外锐利的记者站起身,声音洪亮且充满探究欲地问道:“既然冰封实验站可以帮助探索宇宙空间,观测星球内部,是不是说,我们也能够通过它来探测小沈星群对地球的威胁呢?”

    苏春阳教授闻言,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神色。他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回答:“这位先生说得非常准确。实验站能够借助中微子独特的性质来探测宇宙天体。中微子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使得它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越宇宙,携带宇宙深处的信息。我们通过捕捉这些中微子,不仅能准确发现宇宙射线的来源,还能深入研究星球内部中微子的结构、性质,甚至可以预测其未来走势。这对于像沈教授这样专注于天体研究的天文学家而言,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探索之门,让他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天体。”

    这时,人群中又有人抛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是不是小沈星群的质量过大,从而引发了地球上的超强能量释放呢?另一方面,这是否也印证了高原冰川上存在着某种吸引它的特殊物质。”

    沈教授扶了扶眼镜,表情严肃,认真地分析道:“按理说,地球的质量足以吸引任何小于它的星体。但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银河系的边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偏远的角落,这里的空间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然而,现在出现的小沈星群表现得十分诡异,它们的运行轨迹和行为模式似乎有着某种特定目的……”

    “教授,小沈星群会不会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描述的那样,是外星人操纵的飞船呢?”一位年轻的记者迫不及待地打断沈教授的话,满脸好奇地问道。

    沈星云斩钉截铁地回应:“已经经过多方核实确认,这是一群自然形成的陨石星体,而非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它们的出现和特性,可能跟其自身物质属性密切相关,也必然跟地球物质存在某种联系。”

    紧接着,又有人将话题转回中微子实验本身:“苏教授,既然中微子的使用还在开发阶段,那么,中微子实验是不是并不十分安全呢?”

    苏教授神色凝重,缓缓点头表示同意:“说得对,中微子实验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尽管我们的工程目的与国外很多这方面的项目类似,但在具体做法上却有着显著差异……”

    “能给我们讲讲,为什么选择在高原冰雪之地建立这个实验站吗?”一位女记者站起身,优雅地提问。

    “选择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主要基于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为了安全。这里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天然结界,地广人稀,一旦实验出现意外情况,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二,这里更接近苍穹,空气中的媒介较少,这为收集外太空的数据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能让我们获取更纯净、更准确的数据。”苏春阳教授条理清晰地解释道。

    忽然,一位参会者神色紧张地大声说:“听说前一阵冰封实验站出现了一些状况,你们如何保障青藏高原,甚至整个地球的安全呢?”此话一出,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春阳教授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苏春阳似乎对这类问题早有准备,他镇定自若地说:“我们研究中微子的特性和原理,初衷就是为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一开始并没有想制造反物质。但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我们已经成功地掌握和控制了中微子反物质,这次成功的穿越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如今,我们对掌握这种能力更有信心了。”

    “这就是说你们已经可以任意使用这种控制能力了?”那人紧追不舍,继续问道。

    苏教授表情严肃,郑重地说:“当然不是。我们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科学实验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在科学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我们肩负着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绝不能任意滥用这种能力。”

    随后,与会人员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穿越空间技术与新能源合作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会议室中激烈碰撞。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云南省乡村,一份紧急报告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区频繁出现古怪的动物,它们趁夜偷吃牛羊,搅得村民们人心惶惶。